Grant Museum of Zoology and comparative anatomy
Address:Rockefeller Building, 21 University St, Bloomsbury, London WC1E 6DE, England
Tel:+44 20 3108 2052
Opening time: Mon - Sat 13:00 - 17:00; Sun or Easter , Christmas Closed
Fee:free
Website:倫敦動物學博物館
創立於1828年的倫敦動物學博物館(Grant Museum of Zoology)座落在UCL的建築群一隅。
實際的位置在倫敦大學學院(UCL)的校本部正西邊,距離大英博物館僅五百公尺。
若要搭乘地鐵前往博物館,可以考慮在 Warren Street 或者 Euston Square Station 出站,
前者可搭乘Northern及Victoria Line,後者是Circle, Metropolitan, Hammersmith Line 可達。
距離博物館最近的地鐵站是: Euston Square Station。
若你是博物學的擁護者,又熱愛各種生命科學,這個博物館絕對值得一訪。
雖然博物館本身的佔地並不廣,僅是洛克斐勒建築物裡的一角;
置身其中卻有一種眼花撩亂的炫目感,絕對值得花個一下午沈浸其中細細品味各個展品。
除了單純的展覽之外,博物館也會特別規劃親子活動的時段,將生命科學融入生活中。
位於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校本部旁的動物學博物館建築物。
博物館中的空間設計安排訪客沿著走道前進,琳琅滿目的展品充塞著整個空間。
提到動物學博物館,最醒目的宣傳內容就是博物館精選的十大必看展品:
1.Jar of Moles:十八隻鼴鼠標本紮實地塞滿玻璃罐,對於鼴鼠陌生的我,著實大吃一驚。
鼴鼠曾被用來做為比較解剖學的素材,標本瓶中的鼴鼠大多來自英國及歐陸。
鼴鼠常常被當作童書的主人翁,應該源自於牠們常見於生活中的緣故。
整瓶的鼴鼠標本透露出微小生物的無奈擁擠感,但是牠們可是生物研究的素材喲。
2.Brain collection:大量哺乳類及爬蟲類的腦部標本豪邁地展示在福馬林罐中!
主要的標大多來自於Gordeon Museum Brain Collection,
大大小小的瓶罐建構出物種之間大腦差異的知識。
既然是動物學博物館,瓶瓶罐罐的福馬林標本就是博物館的固定班底啦。
能大量地收集及保存腦部標本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尤其英國還經歷兩次大戰空襲。
3.Quagga skeleton:斑驢(Quagga)的珍貴骨頭標本。
據信全世界僅有七件這種來自於南非的動物骨頭。
殘酷的人類不斷地為自身微不足道利益,滅絕了過去存在的動物。
斑驢的頭部外觀類似斑馬,身體卻無條紋。
目前許多地方都致力於透過DNA技術讓絕種動物'復活' 。
若未曾拜訪動物學博物館,還真的不知道斑驢(Quagga)這種既像斑馬又像驢的生物。
這份珍貴的骨骼標本可是仔細地收藏在櫃中呢。
可惜過去大量美好而型態多元的生物在人類文明發展下成為犧牲品,消失在地球上。
或許未來真的能透過DNA技術,重現絕種動物,並且能有效存活繁衍後代。
4.The micrarium:a place for tiny things:從20,000件館藏中挑選出來的2323件顯微玻片,
展示在小小的2.52平方米空間中。善用玻片透光的特性而設計出的美麗玻片光廊值得細看。
大量玻片構成的光之空間是這間博物館的一大特色。
置身其中,不論是要細看每一筆過往生物學家的字跡,或是透過光線欣賞組織染色,
都是頗為快意有趣的事情。當然,大量的微標本本身就是量人興奮的事情。
5.Thylacines:袋狼,又稱為塔斯馬尼亞虎(Tasmanian tiger),被人類故意屠殺乃至於絕種。
身體的末端成條紋狀,卻是屬於肉食性有袋類動物。
過去被誤認為是吃掉羊群的元凶,導致遭遇人類有計劃性地撲滅。
袋狼雖然是食肉動物,卻是具有育兒袋的生物,可惜現已滅絕。
條紋狀的身體末端非常具有個人特色,現僅存照片,錄影,以及骨骼標本供人憑弔。
6.Dodo Bones:知名的渡渡鳥骨頭。渡渡鳥過去生活在印度洋的模里西斯(Mauritius),
由於快樂地生活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中,翅膀退化成沒有功能。
在荷蘭人殖民帶來大量掠食者後,迅速在1681年滅絕,再次見證人類的殘忍。
渡渡鳥的話題不論是在現實生活,或是童書,漫畫中,不曾退流行。
例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小叮噹中,皆有出現過。
然而這種薄命的鳥類,在短短數年間就被屠殺殆盡。
失去的東西有時花更多精力和金錢還不一定能拿得回來啊。
照片中可見博物館已利用3D列印技術還原部分骨骼標本的構造,
非常有利於重建及展示動物形態,也是典型應用科學於生活的範例。
7.Giant Deer:博物館入門不遠處的巨大鹿角,非常壯觀的標本。
此種鹿過去的分佈從西伯利亞到愛爾蘭,可惜在7000年前滅絕。
若是此種鹿仍然存在的話,應該會是非常驚人的景象。
這一份巨大鹿角絕對是很值得一看的展品。據說是購自愛爾蘭的某家旅館裝飾品。
這種規模的大鹿角才符合童話故事裡的麋鹿形象啊。
8.Blaschka glass models of invertebraes:由玻璃製作而成無脊椎動物模型。
由於材料特殊又製作精巧,成為博物館內的名物。製作的家族來自於捷克名家。
玻璃做成,惟妙惟肖的無脊椎動物模型也堪稱一絕。
由於數量眾多,做工又精細,可以彌補軟體動物不易留下標本的缺憾。
9.African Rock Python Skeleton:非洲最大的蟒蛇類,成體可以長到6公尺。
原本活體生活在倫敦動物園,往生後,製作成標本存放。
巨大的蟒蛇纏繞在樹枝上的骨骼模型是非常不易保存和重現的。
因此,館中的這組Python skeleton就顯得珍貴許多。
10.The Negus collection of bisected head:
由耳鼻喉科醫師Negus收集的大量切半頭部標本,做為比較咽喉部解剖結構使用。
除了腦部的解剖標本之外,大量的頭部標本也被切半保存,用來比較物種咽喉解剖構造
動物學博物館內部主要以罐裝保存的標本,骨骼標本,以及填充標本為主。
光是欣賞這些標本的細節和文字,就可以花費一整個下午時光。
有時所謂的博物館,反而是一種數大便是美的空間。
刻意安置擺放的標本,透過午後的陽光散射,看起來既附教育意義,又具有美感。
除了巨觀的標本之外,微觀的玻片標本更是不可多得的陳設。
博物館中除了展覽之外,中央的留白空間還可提供訪客查閱及書籍出借使用。
若有幸走訪附近的話,不妨安排這個博物館參觀行程,體驗過去生物多樣而美好的年代!
從世界各地收集大量的標本是最不簡單的一件事情。
這些標本可能是椰子蟹,章魚或者線蟲標本。
猴臉蝙蝠
墓穴蝙蝠
海獺
蜥蜴們
海牛寶寶
海豹的頭!
象鼩:和大象及鼴鼠都有親戚關係
海老鼠
變色龍等針鼴,猴臉蝙蝠,墓穴蝙蝠,水獺,蜥蜴,海牛等各種怪奇物種。
鴕鳥腿骨
狒狒骨骼
牛鯊骨骼
土豚,又名非洲食蟻獸
除了浸泡福馬林或酒精的標本之外,堅硬的骨骼也是非常常見的標本素材。
這些骨頭可能來自於狒狒,羚羊,水牛,魚龍,土豚,鯊魚,鴕鳥......等等。
動物其他堅硬的部位,也是屬於容易留下來,且保存方便,例如:各種蛋,龜殼,
甚至是牛腸胃道內的'毛球'。
珊瑚,海膽這類具有外骨骼的生物,也是具有千奇百怪的形狀。長得像大腦的珊瑚尤其特別。
具有皮毛的生物若是能整隻保存下來做成標本,最能提供完整的樣貌訊息。
具有特殊能力的動物也可以自成一個區塊,例如:滑行動物。
菊石這類巨大的螺類具有美麗的花紋和顏色。
始祖鳥和肺魚可以說是高中生物學必定會提到的部分,課本圖片簡直來自這裡。
透過一些特殊的染色方式,生物的特定組織可以被清楚地染色顯現出來。
以生物的各個器官為主體的展覽,圖為各種生物的眼睛。
有時候靈長類的骨骼標本在博物館中看起來會特別有氣勢。
館內的空間除了展示區之外,也有留白的區域可供休息及圖書資料查詢
關於博物館的經營,如何籌措經費保存維護標本,是最重要的課題。
以動物學博物館來說,透過給民眾認養(adopted)標本,來達到籌措經費目的,
又兼顧與民眾互動,融入生活的好處,是一個值得借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