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永春陴濕地生態公園
地點:110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657號
營業時間:24小時
交通:台北捷運紅線往象山站,轉20/33號公車(永春高中站)/步行
當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橫掃全球,大城市相繼封城之際,
身處在台灣,能自由出門,呼吸著新鮮空氣實在是非常感恩的一件事!
疫情帶來的改變最明顯的改變莫過於週末戶外踏青的人潮增多。
三月份,在台北市的東區新啟用了一處非常適合親子同行的戶外景點:
永春陴濕地生態公園
公園的基地早在清朝即為漢人屯墾區域,
戰後成為軍營,日久荒廢,陴塘消失。近年來由市政府重新規劃復育都會型濕地,
希望有朝一日能逐漸找回台北市原生的物種及生態系,讓山林重返。
整體的復育概念其實很讓人振奮!
可以想像自然綠地重新從城市的邊緣,逐漸融入而覆蓋灰色的都市叢林,
新增的濕地又提供了動物棲息的住所,兼做調節氣候的功能,一舉數得。
充滿綠意的濕地公園又緊鄰著四獸山,提供大家更多戶外踏青的好選擇。
我們與雙寶的濕地公園初體驗是搭乘淡水(紅)線抵達象山終點站,
在搭乘往東邊的20號公車,僅五站的距離就抵達公車總站:永春高中。
永春高中的位置得天獨厚,就正好位在濕地公園旁。
因此,從公車總站下車後,對面即是濕地公園的入口。
公車總站對面的濕地公園入口
入口處一排生態公園的水泥圍牆,透露處往昔軍營的歷史痕跡
永春陴濕地公園水塘,小山,及遠處入口旁的停車場
從山坡走入濕地公園,會經過架高而蜿蜒的空中走廊。
從這個角度俯瞰整個濕地公園非常令人心曠神怡,同時一覽全景。
既然名為濕地公園,埤塘,水草,池中枯木,自然是公園的組成要素。
遊客行走的步道也規劃得非常貼心,是用大塊的木屑沿途環繞園區鋪設而成,
可以有效減少雨天行走的泥濘與濕滑。
空中走廊的起點
公車總站入口的步道是架高帶有扶手的緩降空中走廊
最常在濕地公園內見到的景致是水塘及叢聚的水草
傾倒在水池中的枯木點綴著埤塘,透露出極原始的風味
甫開放就遊人如織的生態公園
大塊的木屑能夠減少雨天的泥濘感
即使園區中佈滿大大小小的埤塘,每個水池都有各自的景致。
其中水中交錯的石塊也是小孩們的心頭好,可以一塊接一塊挑戰跨過。
對於小小孩的話就要稍微注意落水的風險。
園區中亦設有工作人員的辦公室,教學活動的簡報室等等。
雖然不免俗是人造建築物,但是整體建築已考量濕地生態結構,
顯得低調而與園區融合在一起。
常常可以見到由大石塊所組成的小壩,反倒成為小孩練習跨過小溪的路徑
遠處的辦公室建築在色系的選擇上並不會顯得突兀而與山林格格不入
寧靜的水塘與隨處可見的蕨類植物
濕地公園具有多個出入口,因此從四獸山步道,可以跨過小溪流及高架道路下方進入。
在高架道路下方的濕地公園彷彿與高架道路共生融合而顯出荒野的特殊況味。
若是續往四獸山方向探索,不論是連結的步道,山崖的絕景,以及蔭鬱的林木,
伴隨著潺潺豹山溪流與石橋,光影掩映中無不令人駐足而捨不得離開。
午後的陽光透過搖曳的綠葉,輕灑在芬芳的泥土上。
車輛從平面道路也可以輕易進入停車場後,再步行進入公園,
入口這一帶不但有可供歇腳觀賞風景的平台,還有頗具設計及趣味感的螺旋狀小丘。
順著小丘螺旋而上,最終聚集在坡頂上,提供了另一個良好觀賞濕地的視野。
高架道路與濕地公園相互融合,是城市綠化的最佳寫照
生態導覽牌詳細地解說地景與生物的關聯性
通往豹山溪及四獸山步道的溪流路徑
四獸山的步道及層降式的排水道
午後兩旁的樹林及枝枒間透露的陽光非常夢幻美麗
溪水兩側均有步道可供漫步
溪水穿過古樸的石橋顯得天然而不做作
螺旋狀的土丘成為另一側入口的指標性地貌,也很受到小孩們歡迎
可供坐下眺望風景的平台就在螺旋小丘的一旁
走訪永春陴的濕地公園帶來的是一般公園所缺乏的山林體驗。
據聞南港地區也新整理出一塊濕地休閒區域,讓人非常期待。
回憶起走訪倫敦東北區域的濕地體驗,
整片的水域在清晨冷冽的空氣中漂浮著溫泉般氤氳的水氣。
野雁成群地悠遊在水面上,廣闊的視野一望無涯,是比永春陴更寬廣的水域。
然而兩者的性質又些有不同:
東北倫敦的Walthamstow Wetland具有蓄水池的功能,
保留區的佔地又廣且深,遊人主要沿著水域週邊散步(或有些許的垂釣老手),
整片的保留地(211公頃)是2017年10月開放,提供候鳥絕佳的棲息地。
而永春陴以淺水濕地為主,佔地不及東北倫敦的濕地。
然而,由於可以穿梭其間,加上南港濕地公園的完成,
可以說是台北市邁向城市綠化的一個重要歷程。
希望藉由這一連串的綠地復育,能喚起更多人重視自然生態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