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在高空的餐廳
26 Sep 2015
在花好月圓的中秋節前夕,
糰長有幸參加了台灣駐英代表處科技組費心籌劃的:
2015年 旅英學人台灣科技研討會。
整日研討會在King's College London的Franklin-Wilkins Biulding舉辦。
就會議的深度來說,各個講者考量聽眾背景的多樣性,以淺顯的方式陳述,
但是內容畢竟是每個博士生、PI、教授的個人專長領域,仍然很具科學啟發性。
就廣度來說,各個講者所談論的範圍,從產業聚落、基礎醫學、生物時鐘、
台英科學教育傳播比較、全像技術在科研的發展應用、永續建築、論文Bias分析、
水中運動與睡眠品質、創投環境,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涵蓋很多的科學領域,現場引發廣大的聽眾迴響。
糰長就這次的科技研討會略作整理:
吳豐祥教授:New Pattern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case of creative industry in Taiwan
在這段演講中,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一些針對台灣特殊在地產業的訪談資料。
包括:三義木雕聚落的興起與轉型 - 描述苗栗三義木雕從興盛時期外銷日本、
美國,到中國大陸興起衝擊三義木雕產業,以及後續木雕博物館的成立,
和產業轉型後融入更多在日常生活上木雕作品的實用設計。
另一個例子是鶯歌陶瓷聚落。
鶯歌陶瓷聚落興盛時宛若台灣的景德鎮,台華窯更有官窯美名。技術面
來說,可以做出薄如蛋殼透光的美麗陶瓷。然而同樣面臨大陸興起,
產業需要轉型加入更多文創、美術設計部分。陶瓷釘書機就是蠻有趣的產品
* 提問部分討論到的產品是否能仿效食品一樣有產地標章、或者相關大學科系
的設立輔助文化傳承,都是很實際而且涉及產業永續活化發展的問題。
林詠堯博士:Targeted genome editing in Human iPSC models of muscular
Dystrophy
林博士在英國待了長達15年的時間。
在這段演講中,很清楚地分享他的研究脈絡。從最初的肌肉萎縮相關研究
慢慢轉型、專注到萎縮疾病對神經元的影響。並且使用iPSC的平台作為基因
調控篩檢的細胞模型,有利於有效檢視疾病的分子機轉(醣蛋白修飾)以及日後可能
的藥物治療發展。
豆知識:在這一段演講中除了聽到林博士講述他個人的研究心得及目前關注探討的目標外,
還有介紹他目前工作的Blizard institute。這個機構居然是有開放給小朋友參觀的!
也就是小朋友可以透過透明的玻璃,看到機構裡面的科學家在做研究。不得不說英
國這類的機會教育,以及把科普教育融入生活中做得非常用心啊。
廖柏凱博士:Delta-Notch signaling in biological timing :DeltaD is the rate
limiting step of Zebrafish somitogenesis speed
我個人覺得廖博士真是最適合推銷科普知識的奇才。本身的PhD是在德國完成,
來到英國兩年,今天是講述研究調控斑馬魚somitogenesis的部分機轉。
先是介紹了各種層次的生物時鐘,包括細胞、瘧疾本身、和最常聽到的生理時鐘。
接著講解他有興趣的研究主題是藉由反覆的開關刺激作為固定生理節律,來探討
斑馬魚somitogenesis的生物時間特性。其中講解到許多生物時鐘的model,
尤其是最後他和實驗室裡物理學家推導出來加入Doppler效應的模型,真的是很有意思
他的口條和肢體動作真的是很讚,是少見可以把一個研究主題從頭到尾非常幽默
風趣、清楚呈現的科研人。他研究的重點在於發現DeltaD這個蛋白可以調節
somitogenesis,甚至增加DeltaD的大量表現,可以加速體節的產生數量。
豆知識:在他的演講中亮點太多導致無法一一回憶。其中一個有趣的東西是質數蟬。
生命週期17年的蟬,藉由每17年大量的從土裡出現來造成天敵的超量滿足,
無法把蟬全吃光,達到繁衍的目的。另外,17這個質數個提供了蟬很好的保護作用。
如果天敵的生命週期是三年,蟬可能要51年才會遇到一次天敵,大大降低了被滅絕
的風險。一場好的talk就是要建立在大量的相關知識閱讀及科普知識上啊。
蔡明燁博士:Science communications in Taiwan and the UK
蔡博士一直是做科學知識傳播的相關研究。經由她的經驗談,才了解到台灣在科普
教育節目的製作上,與英美著名科普節目(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y等等)
的差異。甚至是科普節目在本土與國際市場上的區隔。
*演講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國人製作的科普節目,多會把小孩當做大人尊重。
而不像是有些台灣節目需要用搞笑、取寵的手段來討好小朋友。或許尊重小孩更能
引起大眾對於科學的重視和尊重吧。
鄭超仁教授:Digital holographic imaging in microscopy and tomography
鄭教授本身是師大光電所教授,以交換學者身份來到英國。他所講述的holography
雖非新的科技,但是他團隊研發的影像技術,能以3D方式即時觀察細胞內部的結構
。若是能再提升影像解析度,勢必可以提供科研一個更新的技術,可以即時偵測許
多在細胞內的反應。
*鄭教授提出的這項研究,主要希望以微觀尺度來看細胞層次的東西。在他精彩的
影片中,可以看到分裂的癌細胞攝影,以及利用此項技術量測電子元件的精細度。
呂淑鈴博士:innovation for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呂博士今天講述的內容主要著重於英國近年來的減碳建築措施在政策面和技術上的
報告。其實走在倫敦路上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政府推動減碳的構想。有hybrid的公車,
有講求綠建築,有時時刻刻以減碳為目標的各個校園建築排碳顯示。即使在宿舍裡,
也是推行垃圾分類,節能減碳不遺餘力喔!
豆知識:原來倫敦很多觀念真的都走在前面,但是有趣的是英國政府發現零碳建材及
建築工法存在著容易著火以及其他的問題,所以政策又轉回頭不完全限制建商走零
碳建築;然而建築科技因為之前政策已經朝這方面研發了。台灣正好可以借鏡這個失
敗經驗,調整綠能建築政策啊。
陳彥甫博士:Publication bias in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目前和臨床試驗的研究都需要登錄Clinical trial的網站,不論有無發表結果,至少
有跡可循,科學家可以主動詢問試驗主持人提供相關資料。然而,其他一些健康,
醫療研究未必有登錄臨床試驗(因為可能單純只是病例回顧比較),較難比較了解相
關實驗結果可信度。這個講題主要就是就分析論文需要注意相關bias來講解。
陳俐蓉教授:Effects of aquatic exercise on sleep quality
這個研究報告的結論是睡前4-6小時做中等強度的水中活動,有助於幫助入睡及睡
眠品質。要注意的是強度是中等,以及水中運動是教練所主持的水中肢體活動。
如果太接近睡覺時做運動可能會有反效果喔,做太輕度或太強可能也有其他影響。
這都是我們解讀研究需要很小心的眉角啊。
豆知識:研究中使用特殊的腕錶可以記錄活動,心跳,接受光照時間等等參數。
除去實驗用途,蠻有趣可以研究自己睡覺時間的狀態。只是分析軟體及錶的硬
體一直在更新,要不斷花錢不太優。
傅浚映:The ecosystem approach:rethink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mperial College (IC)提供了很強的優良環境,鼓勵結合學校理工的強項,成立
創業團隊,甚至公司。這部分演講就是分享相關舉行創業競賽及評審的經驗。好的
環境的確能讓想要創業的人才減少很多挫折,並且將實驗室裡的研究更有機會推到
社會上。
郭瀚嶸:Development of BIM design approach for blue and green design
這個題目主要在分享台英兩地的綠建築或環境友善設施推廣、研究、以及交流的心
得。最令人高興的是看到台灣也是有跟上世界潮流,並且積極地有相關互訪活動。
如果能把更多綠能構想應用到生活環境,永續的生活環境才可能實現。
這次開會的另一個亮點是發現窗外居然有吊車吊上天空的餐廳。原來這個餐廳就在
這裡啊!人類真的很愛挑戰各種極限。刺激感官有助於食慾嗎?
準備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