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短期進修或是長期居留在倫敦,攜家帶眷總是需要考慮到小孩就學的問題。
英國的教育制度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除非是學齡前已居住一段時間了解體制,
初到英國或倫敦的台灣人通常因為還沒有確認入籍地址,而且已錯過申請入學時間,
僅能試著尋求其他方式入學。
本篇討論的入學原則以England和Wales為主,蘇格蘭另有自己類似的教育制度。
如果是小於三歲的小小孩,選項僅限自費就讀私立幼兒園,或者帶著參加playgroup。
三歲至四歲的幼童,英國政府有補助每週至少15小時的就學,稱為:Nursery (幼稚園)。
之所以稱為至少15小時,需看區域(Borough)而定,有些地區有更長的補助時間。
四歲到五歲稱為Reception,視為對進入primary school做準備,除了遊玩之外,
還會加入閱讀,習字,以及數學的課程,禮儀及秩序要求,但是基本上還是頗為快樂。
五歲的孩童就稱為Year 1了,上課的情況就像台灣小學一年級,已經很有秩序了。
以下類推六歲為Year 2......一路上到Year 6之後,接著就要唸secondary school了。
*另外還有一種學校是5-7歲是infant school,之後要先轉到Junior school(7-11歲),
後續再接上secondary school。
首先關於學校的評比,建議參考專業的英國Ofsted (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評鑑。
Ofsted 的主網頁連結
透過主網頁可以搜尋有興趣學校的相關報告,對於學校會給予不同等級的評價。
報告中會詳述評比人員檢視了學校哪些部分,根據學校教學,環境,未來發展,
等等的資訊,他們給這間學校目前的評價,以及建議未來應如何改善......
從報告中除了可以看到關於這所學校的評價和優缺點之外,
評鑑報告的時間,學校招生的人數,招生的年齡範圍等等都可以查詢到。
儘管如此,Ofsted的最後等級評價,例如:excellent,是提供參考用的。
還是需要注重家長和小孩的本身主觀感覺,
例如:活動空間大小,學校資源,同學組成,老師教學態度。
對於居住地方學校的資訊可以另外尋求Council的資源,
不論是網站資料,或是去信詢問都是很好的方式。
如果有認識的當地家長,直接詢問相關資訊也不失準確而且非常有幫助的資訊!
Ofsted報告範例,一開始會簡介報告的前因後果。
對於學校的基本資料會稍做介紹
Ofsted對於學校提出評比
進一步會再提出相關的建議,如何可以改善學校,提供更好的教育品質
附件為Ofsted評比的分級
評鑑的時間也會打在報告上
選擇Nursery
小小孩在Nursery的活動大部分還是以遊玩為主,因此個人建議選擇離家近的學校,
必竟在漫長的冬天接送小孩若是又遇到英國的妖風怪雨天氣,可是非常痛苦的。
除了離家近方便接送,參考Ofsted評鑑了解學校狀況之外,再來就是實地了解。
實地了解是選擇幼兒學校很重要的一環,不論是未滿三歲前先事前探勘,
或者因為抵達倫敦時已超過入學時間,要尋找即刻安置的Nursery,都不可或缺。
參觀幼兒園都需要事先預約,大部分的幼兒園會公開提供參觀的時段(open day)。
每年會有固定提供參觀的時間,其他就是私人預約參觀。
家長可以攜帶即將入學的小孩參觀學校並且與校長老師面談。
不論是電話,E-mail,或直接前往現場,都是預約的好方法。
有些熱門的幼兒園太受歡迎,因此電話和E-mail都不易聯繫,
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臨現場預約參觀時間,並且不斷地追蹤後續發展。
過了開學季,初到倫敦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要趕快找到學校。
關於找學校有幾個小撇步:
A. 在預約登記參觀的時候,即使學校號稱目前額滿,還是要留下聯絡方式。
因為倫敦人口來來去去,還是很有機會有空缺可以遞補。
一次可以鎖定多家學校同時進行。
B. 關於學校的孩童組成需要稍微注意。
有些家長可能會希望小孩的同學是以特定的族群為主。
這問題就會牽涉到本身居住的地方人口組成,有時小孩成為弱勢族群反而有害。
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從學校提供的free meal的組成以及母語非英語的比例看出來。
C. 房仲網(例如:Foxton)提供的找房軟體也有搜尋就學功能。
從中不但可以看到Ofsted評比,還可以有實際的距離遠近數據,非常實用。
D. 有些私立的幼兒園也可以申請國家的補助。因此別因為幼兒園是私立,
而錯過了免費就讀的學校選擇。
E. 如果希望每週小孩待在學校的時間更長,通常可以自費延長。
但是需視學校教師配置以及時間空缺而定。每週十五小時的就學也可以很彈性,
在學校的許可範圍內,也是可以只上週間每天上午或下午三小時。
F. 外國人對於工作時間是很斤斤計較的。若是超過接送時間,有可能要加錢。
G. 雖然在Nursery中,小朋友大多是在玩耍中學習和交友,
每間學校可獲得的資源極有可能有巨大的差異!連帶影響小孩可用器材的優劣。
H. 真的很在意小孩一路就學的學習品質的話,可以參考該學校通過Level 5 比例。
選擇Reception
幼稚園(Nursery)和四歲(reception)的學前教育是沒有相關性的。
即使幼稚園是就讀同一個小學辦的幼稚園,在申請reception時是另外申請。
申請reception學校需要透過網路,由區域的網路申請系統來作業。
倫敦地區的33個Boroughs是聯合在同一個系統提出申請:e-admission。
申請前需要註冊Email以及相關資料,往後重要的訊息都需要由此獲得。
通常每年的秋季就會有通知告知相關訊息,以2017/2018學年度為例,
小孩年齡範圍需落在:
01/09/12-31/08/13 - Reception application
01/09/09-31/08/10 - Junior (Year 3) application
01/09/05-31/08/06 - Secondary (Year 7) application
跟台灣的入學生日要求一致。
其中最重要和申請有關的的日期包括:
2016年09月01日 系統會開放可以開始填寫申請資料
2017年01月15日 之前要上網填好六所以內的學校志願順序。
2017年04月18日 網路公佈,或者Email寄信通知錄取的學校。
E-admission網頁頁面
新的學年需提出新的學童資料申請
在9月的時候就會開放上網選填志願,大部分的學校也開始安排參觀活動。
最好先調查好附近心儀的學校,利用可以參觀的時間,每一所都親自了解。
網路申請學校最多可以填入六個志願的順位,每個學校可能有自己的錄取規則。
大概的參考遵循原則:
家裡是否有手足就讀同一學校,住家與學校的遠近程度,有無身心障礙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SEN),有無EHCP(Education , Health and Care Plan)證明,
是否有相關宗教信仰(針對教會學校),是否為低收入戶,等等。
這些條件會成為小孩是否錄取的關鍵因素,尤其是錄取名額較少的學校,
如果沒有小孩的手足就讀同一間學校,幾乎就要住在學校旁邊才可能錄取。
住家與學校之間的遠近有兩種可能性:
nearest school - 以住家為中心畫一範圍。
catchment area - 以學校為中心畫一個範圍,這部分在各個學校的資料是查得到的。
距離遠近是由學校認定,每年可能改變,和我們直接看地圖算遠近有很大不同。
英國的Reception或小學(primary school)班級數量通常不多,一年級一至二個班級,
一班約30個學童。若招收120個學童(四個班級),就算是大的學校了。
因為是透過系統申請,嘗試跨區就讀並非不可能,但是因為距離因素是優先考量,
極有可能申請的時候就被排除在外。除非是原本申請時獲得offer,後來搬家。
如果在申請日期截止後搬家,可在一個月內更改地址,
需要寫信給school admission team,附上相關證明(租約,水電繳費單,稅單)。
透過網路申請時填入的事項除了個資之外,就是學校名稱和這些條件的選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的教會學校由於除了政府資源,還有宗教的支持,
通常辦學的規模和教育的品質都比較好,常見的選擇有英國國教,天主教,或猶太教學校。
英國國教自然是最大宗,這些學校都會要求相關的SIF(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forms)
需要在出國前請所屬的教會神職人員出具英文證明,電腦申請時根據證明填寫及附件。
如果想就讀教會學校,但是本身並無特定宗教信仰,怎麼辦?
教會學校可能有提供所謂的community space名額,提供住在附近的家庭申請。
在期限內提出網路申請後,後續的步驟就是等待四月十八日的結果通知。
如果對於結果滿意,需要提出相對的回應接受Offer,後續由學校接手入學準備。
倘若對於結果不滿意,可以持續在Waiting list 上等待,後續的分發在五月底後開始進行。
但是必須自行承擔有可能因為拒絕原本Offer而轉向等待Waiting list可能九月沒學校唸的風險。
真的沒錄取學校的話,Council會直接分配學校給小孩。
若是拒絕Council分配的學校,可以有三種後續選擇:
A. 申訴(appeal) - 在截止期限內申訴,須經由聽審,陳述理由,才會有進一步結論。
通常要有極為合理的理由(例如承辦人員過失)才可能申訴成功。
B. 申請私立小學
C. 要求下一年才入學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抵達英國時小孩已達就學年紀卻超過申請時間,
此時應向所屬的Council提出相關書面資料,Council會安排後續的學校選擇。
有機會讓小小孩在英國就學是很棒的經驗,不但可以體驗國外的教育方法,模式,及態度,
還可以多認識當地的家長,參與各種學校活動及課後活動,
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重視教育的家長參考。